发表时间:2014-02-17 来源:常德市文明办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 记欧盟药典委员会德国中药组专家钟文君博士
农历马年正月初二,在外飘泊了28年的欧盟药典委员会德国中药组专家钟文君博士,首次携妻子回到安乡县安全乡谭子头村过春节。因为,他80岁高龄的老母亲刚去世不久,今年是妈妈的新年,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已久的他,要给妈妈上坟,寄托哀思。 三柱檀香、两支蜡烛已经在母亲的坟头点燃。钟文君拉过妻子,虔诚地跪在母亲坟头频频叩首:“妈妈,儿子没有辜负你的临终嘱托,从今年1月1日起,儿子已经是德国德生堂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了,我将按照您的叮嘱,用毕生精力推介中国的中医中药,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为世人谋福利。”
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中,钟文君从小矢志中医药事业
1962年10月,钟文君出生在安乡县安全乡谭子头村一个普通农家中。父母养育了7个儿女,他是家中老四,上有3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2个弟弟。 说钟文君出生中医世家也毫不过分。钟文君的奶奶、姨奶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草药郎中。在他的记忆中,奶奶、姨奶奶就是悬壶济世的杏林妙手。小时候,钟文君兄弟姊妹如有疾病,都是奶奶、姨奶奶出手救治康复。奶奶、姨奶奶也时常带钟文君出诊,教授一些中草药知识,也给他讲授李时珍关于《本草纲目》的故事,讲华佗、张仲景、药王菩萨的故事。钟文君也经常和兄弟姐妹、儿时玩伴一起为奶奶采集中草药。从他懂事时起,车前草、当归、杜仲、板蓝根、芍药、柠檬、橘梗等中草药的药效和治疗范围,就已烂熟于心。 目睹了奶奶、姨奶奶手中银针、拔火罐、中草药神奇的功效,看到一个个病人康复后对奶奶、姨奶奶感恩戴德的场景,钟文君幼小的心灵中有一种长大后为世人祛病除痛的冲动。 在钟文君奶奶看来,孙儿钟文君对中医悟性很高,希望他积德行善、悬壶济世。 肩负奶奶期望,带着父母、兄弟姊妹的嘱托,1978年9月,钟文君考取了中南林学院经济林专业。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林专业,钟文君有自己的远大抱负。“中药材就是特殊的经济林,研究经济林,也是为日后研究中医药打基础。” 最让钟文君痴迷的是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上大学后,他就开始广泛涉猎中医药方面的书籍。他非常仰慕宋朝名相范文正公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秉性,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共同的愿望。 钟文君至今还记得戏曲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中用中草药名称串联起来的情书:“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之久,成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 “巧用药名串联,128字、22味中药,写出两代人的故事,功力深厚,让人浮想联翩。”面对记者采访,钟文君说。“中药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文化无处不在,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西医发达,但西医并不能取代中医,西医借助现代科学的医疗器械修理病灶,讲究快速精准,中医追求机理调整,通达顺气,循序渐进,治养结合。西医固然是治病的有效手段,但医药与文化相得益彰的惟有中国中医。几千年来,中医文化薪火相传,历代不息。” 1982年10月,钟文君从中南林学院经济林专业毕业。1983年10月至1985年9月,钟文君参加了林业部在南京林学院举办的德语进修班。1986年9月,钟文君在同济大学留德研究生预备部学习。当年9月至1994年9月,钟文君分别获得了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化学地质和生物学系地质生态专业硕士学位和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化学地质和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4月,钟文君成为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欧盟药典委员会唯独的中国专家
钟文君创建的德国德生堂责任有限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的小镇雷德尼茨亨巴赫。 长期在异域求学,钟文君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痴迷,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执着的追求,使他在推广祖国中医药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生涯中得心应手。 有资料显示,中国针灸疗法在德国的应用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在德国中医药领域从事研究和医疗的人员约1.5万人。 德国知名的埃伦巴赫民意测验机构调查发现,只有18%的德国人一味相信西医。尽管中医尚未被德国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仍有61%的德国人愿意接受中医作为补充治疗。在曾经接受过中医治疗的德国人中,愿意再次接受中医治疗的比率高达89%。 正是这些利好信息和正能量支撑钟文君在异国他乡的创业信念。 “我1994年10月开始在拜罗伊特大学植物研究所读博士后。我边打工边求学,纽伦堡一家一年只经营几公斤中药的德国药店老板接纳我。1996年9月,我和老板共同决定把药店改名为德生堂公司,当时,做老板不是我的人生追求,让中医为当地百姓治病、传播中医药文化,才是我的初衷。” 从此,一个中国年轻人的身影不断出现在雷德尼茨亨巴赫小镇居民的视线内,钟文君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蜂,为当地居民讲解中医药治病的机理,为当地病人针灸、推拿按摩治病,开办中医药培训班。渐渐地,钟文君及他的德生堂公司在德国声誉鹊起。 1998年,是需要钟文君作出抉择的一年。刚步入正轨的德生堂公司因德方苛刻的产品质量要求而面临生死考验。在德方药检机构一次抽样检验中,德生堂有几种药材被发现经过了高能离子射线消毒处理,这一结果导致公司仓库被封,经营中断,500多种药品必须送检,公司为此支付了15万欧元的检验费。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只有几个品种含有照射残留。 这起事件使公司两年内没有经营收入,不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还伤了元气,公司濒临破产。钟文君的心情接近冰点。此时,一家德国公司愿高薪聘他到中国的子公司任职,在他准备离开德国赴任时,这家公司却因内部原因取消了这个岗位。这一变化最终使已获得独立开业资格的钟文君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德生堂做大做强,使它成为德国中药进口市场中的龙头企业。 为保证产品质量,德生堂先后在中国长沙建立德中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石门租赁了800公顷土地用于种植50多种中草药植物,另在湖南浏阳建立了15公顷以种植菌类药材为主的种植园。公司对中药生产采取“从田间到药店”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不打折扣地按德国标准和要求对中药材进行质量管理。 目前,德生堂公司是欧洲唯独一家在中国拥有自己的中药种植基地的中药进口企业。德生堂每年向德国近3000个药房提供中草药饮片约50吨。经营500多种从中国进口的中药饮片和单位配方颗粒,在德国中药市场占有率达40%。公司销售市场还辐射以色列、希腊、捷克、奥地利、瑞士、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比利时和丹麦等国,是目前德国中药市场上规模大、标准高、质量管理最严格的中药进口批发公司。 今年1月1日,钟文君获得了德生堂100%的股权,这意味着,曾不想当老板的钟文君将成为华人企业德国德生堂公司的独立法人代表。 经过20年艰苦打拼,他实现了从学者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欧盟官员和社会名流的华丽转身。 鉴于钟文君对德国乃至欧盟中医药市场的杰出贡献,2007年,欧盟药典委员会特地聘请钟文君为德国中药组专家。钟文君成为欧盟药典委员会惟一的中国专家。
“我的根在中国,我要毕生传播中医药文化”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钟文君是一个孝子。每年,他都要抽时间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和兄弟姊妹,每年都要把女儿、儿子送回中国,学习巩固中文,学习中国礼仪孝道。去年9月,钟文君80高龄的母亲生病,他特地回家陪护了10天,11月初,母亲病重,他特地陪护了一周,母亲的病刚有转机,他就赶回德国处理公司事宜,想不到这次竟是与母亲永别。11月20日,病重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嘱托大哥转告钟文君:“一定不要半途而废,要让中医在德国扎根,造福世人。” 钟文君一家旅居德国20多年,儿子、女儿在德国出生。鉴于他对欧洲中药市场所做的杰出贡献,他一家可以随时取得德国及欧盟申根条约国家的国籍,但都被钟文君婉拒。 “做一名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让中药走向世界,”这是钟文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的人生夙愿和报效祖国的方式。 钟文君对中国“如何扩大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国际市场销售”,“如何做一名中医药文化传播民间大使”的独特见解令记者印象深刻。 欧盟是世界极大植物药市场,而德国每年药用植物的进口量为4.5万吨,居欧盟成员国之首,这意味着中国中药企业对德贸易潜力巨大。为早日打破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对中药进口的限制,钟文君提出了“两国政府间加强沟通、国内中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国内中医院校加强对欧洲留学生的管理,少出洋庸医”建设性建议。 钟文君认为,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他对中医中药最终造福于德国民众和全人类抱有坚定信念,并以自己是这一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而倍感骄傲。 钟文君20多年如一日矢志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事迹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驻德国慕尼黑总领事馆王顺卿总领事称赞钟文君是中国当代传播中医药文化头等人。 在回答记者“为何不申请德国国籍”的问题时,钟文君深有感触地说:“不仅是我,22岁的女儿和15岁的儿子在德国出生,但还是持的中国护照。叶落归根,我从来没有放弃回中国的想法。时间和距离割不断我们这些在海外创业的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割不断对故乡的牵挂,总有一天我要带着全家一起回中国,祖国和家乡是我最终的归宿。” (徐德清) |